top of page
搜尋

台灣雪茄:從歷史到文化的精緻風情

Cigars of Asia

已更新:2023年9月28日



1626年,西班牙人首次踏足臺灣島北部的美麗土地。在那個時代,台灣尚未種植菸草,西班牙的駐軍們依靠菲律賓馬尼拉的供應,不僅讓他們在北台灣的深夜裡驅寒,也讓他們與原住民建立起友誼,煙草至此進入原住民的視野,成為他們種植與文化的一部分。當時的大多數的原住民族群,只有長者可以吸菸,吸菸是身份地位的表徵。 十九世紀,台灣巡撫劉銘傳主政台灣時,開始獎勵栽培菸草;日據時期更是擴大產能,由於日本人受歐美風氣之影響,流行抽雪茄,遂以臺灣各大山之名,推出「大武山(Daibu)」、「新高山(Niitaka)」、「蘭臺(Randai)」、 「秀姑巒山(Maborasu)」、「能高山(Noukou)」等等雪茄品牌。1937年日本議會撥款260萬日圓巨資、費時三年興建松山菸廠。這座製菸殿堂,不僅滿足當地市場的口味,而且遠赴華中、華南、南洋等地,傳遞著台灣的菸草詩篇。同時,台灣總督每年必須獻上數批“豬尾巴”型雪茄給日本天皇。這種雪茄的特點是其茄帽部分擁有一個優雅的小突起,像豬尾巴一樣捲曲。日本天皇不僅對雪茄品質有嚴格要求,對於製作細節也有許多附加規定 : 只有品貌端正的未婚少女才有資格製作這種雪茄,她們在開始工作前,需以藥水沐浴,穿上如雪般純白的工作服,然後在香火前虔誠地祈禱,最後才能進入菸廠開始工作。


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到訪台灣的美軍流行一句話:「到台灣可以不必帶雪茄!」,當時台灣松山菸廠已是全東南亞最大的菸草工廠,累積四十多年的雪茄製造經驗,每月的雪茄產量可達四萬至六萬支。台灣的雪茄不僅得到美軍的讚譽,甚至獲得了雪茄故鄉南美洲的尼加拉瓜總統的肯定,他將台灣的雪茄視為珍寶,交由當地的煙廠研究和改進。當時,台灣進入菸酒公賣局時代,有台中、嘉義、屏東和花蓮等四大菸區,種植面積的最高峰,落在1969年,共11952公頃。之後由於政府開放洋菸進口,加入WTO,並廢除專賣制度,如今全台種植面積不到巔峰時期的6%,台灣雪茄也不復往日盛名,轉而仰賴進口。


1998年,松山菸廠停止生產,偌大的廠房褪去輝煌,在熱鬧的台北東區沉寂許久。直到2010年,才改頭換貌,轉型成「松山文創園區」,搖身一變當代年輕人最愛的文化據點。這片土地不再是製菸的殿堂,而是一個滋養靈魂和創意的綠洲。園區內依然保留著許多那個時代的機械和製造設備,宛如一本開放的歷史書,訴說著台灣雪茄曾經的光輝和魅力。而台北、桃園、竹北等等城市,許多雪茄館陸續崛起,他們正備著美酒,,期待著茄友們的大駕光臨。


參考文章
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© 2022 CIGARS OF ASIA

  • Facebook
  • Twitter
  • Pinterest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